2月25日,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里,一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影正穿梭于机床之间,他时而俯身指导学生操作,时而驻足凝视工件,眼神中透露出对技能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。他,就是杨登辉,一位95后全国人大代表,也是该校技能竞赛与培训学院的正高级实习指导教师。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,杨登辉的日程紧凑而充实。除了日常的教学与辅导工作,他还深入企业和院校一线调研,为参会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。这已是他履职的第三年,带着对技能工人的深厚情感与责任,他将继续在全国两会上为技能人才发声,积极建言献策。 建议消除事业单位身份差异 作为数控铣技术领域的佼佼者,年仅20岁的杨登辉在2017年代表中国参加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,并一举夺得数控铣项目金牌,同时还荣获国家最佳选手奖。此后,由他指导的学生也相继在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夺冠,实现我国在数控铣项目的“五连冠”。 然而,杨登辉并未因此而满足。而是选择回到校园,“变身”为一名竞赛教练,把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理念、技术标准等应用到数控技能人才培养中,为培养新一代技能人才贡献力量。 同时,他也积极关注技能工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一群体争取更多权益与机会。 在杨登辉看来,技能人才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然而,现实中技能人才却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。其中,事业单位工人身份的限制尤为突出。 “我国改革开放已历经47载,但人事制度却存在滞后情况。”杨登辉在接受南方工报记者采访时说,“机关、事业单位对‘干部’和‘工人’的认定仍沿用旧法,导致工人身份的人才即便能力出色、业绩突出,也难以获得升迁机会。这种身份差异不仅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,更是一种歧视。” 为此,杨登辉在今年的两会上将提出取消事业单位工人身份的建议。他建议,消除身份差异,统一称为职工;建立统一岗位聘用制度,摒弃身份管理用人模式,让有能力者获得发展机会。 要鼓励企业用好职工教育经费 从技能一线来,为技能人才发声。除了关注事业单位工人身份问题外,这些年,杨登辉还一直将目光聚焦在技能人才待遇与培养上。 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,杨登辉常常深入一线调研,了解技能人才成长的困境与需求,“只有真正走进技能人才的内心世界,才能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权益与机会。” 2024年,杨登辉走进格力、美的、比亚迪等企业及多所职业院校调研,了解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。他认识到“新八级工”制度虽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,但政策落实却存在诸多困难。为此,他建议对落实新八级工制度、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减税的政策支持,并鼓励企业用好职工教育经费,培养好高技能人才。 同时,杨登辉还关注到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。他认为,当前企业转型升级急需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,但现实却面临人才紧缺、培养难度大等问题。因此,他建议搭建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,打通技工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通道,让优秀人才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由穿梭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。这些建议,均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答复。 此外,杨登辉还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与培训活动,为技能人才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。他深知,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技能人才、尊重技能人才,才能形成全社会关注技能人才、支持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。 “全国人大代表”对杨登辉而言,不仅是荣誉头衔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对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,他充满期待,并表示:“在接下来的履职中,我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,为技能人才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。” 来源:南方工报 全媒体记者:黄细英 |